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中国历史上,有多个城市被帝王赐名“天府”,像是应天府,顺天府,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。
不过,这些名字从何何来,又是什么造就了这特殊的名称?
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应天府、顺天府、承天府、奉天府这几个地方,看看古代给城市起名定地位的讲究。
一、应天府
宋真宗景德三年,朝廷将赵匡胤曾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宋州(今河南商丘)升格为应天府,取“顺应天命”之意。
此时北宋刚结束与辽国的澶渊之盟,急需通过追崇先帝发迹地稳固统治,应天府便是如此应运而生的。
后来,应天府成为北宋四京中的南京,范仲淹青年时曾在此书院苦读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思想便萌芽于这片文风鼎盛之地。
展开剩余82%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将集庆路(今江苏南京)改称应天府。
之所以选择“应天”为名,既呼应韩林儿“小明王”的“宋”政权法统,又以“上应天意”神化了皇权,符合了明前期尊宋为祖的思想需要。
朱棣迁都北京后,南京应天府作为留都(备用都城),仍保留吏、户、礼等六部机构,相当于明朝的“副中心”。
二、明清顺天府
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,于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,这是北京作为全国都城的起点。
当时明朝刚结束藩王内战,定都顺天府既能控扼北方蒙古防线,又可彰显“靖难”政权的正统性。
顺天为“顺应天道”之意,既彰显了朱棣的个人权威,又呼应了朱元璋“应天”的命名传统,能够强化民间百姓对靖难政权的认同感。
清朝延续了顺天府建制,辖区包括今北京、天津及河北部分地区,府尹由尚书级大臣兼任,比普通知府品阶高两级,可见其“京畿重地”的特殊地位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清朝顺天府尹虽管民政,但军事归步军统领衙门(九门提督)管辖,这种民政与军事分权的设置,正是清廷强化中央集权的关键一招。
三、明代承天府
湖北钟祥原名安陆州,1521年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位后,于嘉靖三年将其升格为承天府,这个名字的诞生源于一场激烈的宗法之争。
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,因明武宗无嗣被迎立为帝,继位后坚持要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,遭到朝臣激烈反对。
这场“大礼议”持续三年,最终嘉靖获胜,而提升出生地行政级别,正是他反击的一招。
“承天”即“承接天命”,暗含“我继承的天命直接来自生父,而非武宗一脉”的政治宣示。
承天府内的明显陵耗时四十年建成,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陵。陵墓中“一陵两冢”的独特格局,反映了嘉靖时期皇权对礼仪制度的重塑。
如今明显陵的琉璃影壁和神道石雕,工艺精细程度堪比北京十三陵,而钟祥特产的蟠龙菜,相传就是嘉靖登基时家乡进献的御膳。
四、清代奉天府
后金天命十年(1625年),努尔哈赤迁都沈阳,称“盛京”;皇太极天聪八年定名为奉天府,寓意“奉天承运”。
此时后金刚完成从部落联盟到王朝的转型,定都奉天府既便于控制东北女真各部,又通过模仿明朝“南京-北京”的两京制度,彰显政权的正统性。
清朝入关后,奉天府作为陪都,设有盛京将军等机构,掌管东北军政事务。
1912年奉天府改称沈阳,但“奉天”的影响,甚至能延续至今。
被放弃的中天府与台湾奉天府
洪武二年(1369年),朱元璋曾下令在故乡凤阳营建“中都”,计划设立“中天府”。
当时明王朝刚统一全国,定都凤阳既能彰显“乡土情结”,又可居中控制南北。
但因工程耗费巨大(仅宫殿石础就重达数吨),劳民伤财,加上刘基等大臣反对,六年后被迫停工。
如今凤阳明中都遗址的蟠龙石雕,工艺比南京故宫更繁复,可见当年未竟的宏愿。
1885年台湾建省后,刘铭传将台北定为省会,民间曾称“台湾府”为“奉天府”,这一称呼延续至1895年《马关条约》签订。
当时清朝为加强台湾防务,特意模仿内地“天府”命名惯例,可惜随着甲午战败,这座“奉天府”仅存在十年便成为历史。
从宋真宗到皇太极,历代帝王赐名“天府”的核心,是通过“天命所归”的名号来强化统治合法性。
北宋应天府呼应开国皇帝的发迹史,明朝应天府与顺天府服务于政权正统性,清代奉天府则彰显了满族政权对中原制度的继承。
这些地名变迁的背后,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。
发布于:江苏省
